【返回首页】
随着城乡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制度性障碍的消除,苏南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。通过产权制度改革,乡镇企业改变原先“苏南模式”中“以集体经济为主”、“以乡办和村办工业为主”、“以县乡干部为主要决策人”的特征。
在国内、国际两个市场、两方资金的拉动下,原先的乡镇小型加工工业逐步迈向规模化、国际化。通过实施“工业向园区集中、人口向城市城镇集中、住宅向社区集中”的“三集中”战略,苏南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。
然而,进入新世纪,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,在兄弟城市苏州、无锡的强劲势头掩盖下,一度略显疲态的常州面临“苏锡无常”的尴尬。
但这座城市并未裹足不前,而是在新能源产业萌芽阶段就敏锐地抓住机遇,毅然笃定地超前布局,最终实现惊心动魄的“逆袭”。
早在2009年,多数城市仍在观望时,常州就加入“十城千辆”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,同步出台《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》,开启新能源产业腾飞的序章。2013年,常州更是将新能源产业升至全市战略核心,当年财政扶持资金占比达15%。2015年,常州“抄底”中创新航,2016年引进理想汽车,2019年牵手比亚迪,2023年,常州新能源集团组建成立……一系列精准操作让产业集群迅速成型壮大。
胡润研究院发布的《2024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中,上海、深圳、常州、苏州、广州获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。连续三年,该榜单将常州列为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度第一的城市。